嚼得菜根香-百事皆可作

儒之中庸、道之无为、佛之因果,融通三者方可智慧人生、笑看风雨


为善而欲自高胜人,施恩而欲要名结好,修业而欲惊世骇俗,植节而欲标异见奇,此皆是善念中戈矛,理路上荆棘,最易夹带,最难拔除者也。须是涤尽渣滓,斩绝萌芽,才见本来真体。

【一语】

动机不纯,善举也是恶行。

【原文】

为善而欲自高胜人,施恩而欲要名结好,修业而欲惊世骇俗,植节而欲标异见奇,此皆是善念中戈矛,理路上荆棘,最易夹带,最难拔除者也。须是涤尽渣滓,斩绝萌芽,才见本来真体。

【注释】

①为善:行善,做好事。
②自高:自傲,自以为高尚。
③结好:建立友好关系。
④修业:学习知识,钻研学问。
⑤植节:树立节操。
⑥荆棘:灌木,这里是障碍的意思。
⑦渣滓:杂质,糟粕。
⑧真体:真实的本体。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。

【译文】

做好事却想着趁机抬高自己超过别人,施舍他人总想着借此谋求声名、结交好友,做了点功德总想着让世人惊骇,树立节操总想着标新立异,这些想法都是好行为中的恶念,是追求义理道路上的障碍,最容易混杂夹带,最难拔除。必须要把这些恶念全部清除,断绝其萌芽之根,才能显现人心向善的本来意图。

【评析】

做了善事唯恐别人不知道,特意抬高自己,布施恩惠是为了谋求好的名声和搞好关系,钻研学问是为了向其他人炫耀,树立节操是为了显现自己的与众不同,做这些的初衷即使是出于善意,也夹带着恶果,是义理路上的障碍,最难拔除。必须清洗和铲除内心的这些残渣余滓,才能显现出(为善、施恩、修业、 植节)本来的意图。

【嚼嚼】

有人问孟子,见到小孩在井边,救下小孩是不是善举?孟子说,是。但如果解救小孩时想着可以得到小孩父母的奖赏,虽有解救小孩的行为,却也不是善举。
古人对善的公式如下:善=善行,如果善=善行+功利的想法,那善行就不是善了。做好事、树立节操、救济他人、积累功德,这都是货真价实的好行为。如果这些好行为中没有夹杂有条件的想法,比如超过别人、被人赞美、标新立异等,那这种好行为就是善。反之,虽是好行为,却仍不视为善。
我们可以这样认为:古人固然重视行为,但更重视的是催生这种行为的念头。动机不纯,即使有普渡众生的行为,也非善行。